《易经》: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象传》: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释义】虩虩xì:形容恐惧。 匕鬯chàng:指饮食用具。
(资料图片)
洊jiàn:再;一次又一次。
在前面几期中,除“风”以外,其他的气象本质上都是水。而“风”、“水”、“雷”三者既是自然气象的形成要素,也是八卦的重要组成部分。《易经》中“震雷”的卦辞内容,所表现出的镇定自若,只是一种失真的感性启示;《象传》则赋予了“雷”道德理性的意义。即便我们不去了解其中的卦象思维,单从用“雷”来唤起我们反躬自省的觉悟所包含的贴切感,就可看到前人洞彻世事的深邃思想。
雷电的发生率会因季节和地区的不同而产生很大差异。相同的是,每一次短暂的闪烁、每一串浑厚的轰鸣的背后,都有着无数细小的能量积累。任谁都不能轻视这种“台下十年功”的默默坚持,因为待它将十年之功爆发在刹那之时,才能彰显出生命最高层次的意义。唯有用生命表演,方可令世人惊艳。
雷电带来的瞬间震撼感终归是稀少的时刻,与我们只有片刻的交集,和平淡的现实生活相比,甚至显得格格不入。但只有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东西,才不会被人们轻易忘记。除非……除非那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就是“忘记”。
“惊蛰”将至。当你听到第一声春雷时,请注意,那是上天在提醒你:该一键三连啦!
名家文章品读:
[匈] 约卡伊·莫尔:《金人》
头顶上除了聚拢的乌云和两边的黑色岩壁以外,什么也看不见了。天空中不时掠过耀眼的闪电,跟着便是一声短促的霹雳,而幽深的峡谷中就发出阵阵可怕的共鸣和轰响。突然,一道闪电就在船头跟前从天空直插入多瑙河中,强烈的火光把整个岩石大教堂变成了一座烈火熊熊的地狱,隆隆的雷声接着穿过发出回声的巨大长廊,从这一头直滚到那一头,好像就要天塌地陷了一般。
此段虽然简短,却可当作从情景解说到事态描写的范式。
第一句交待环境背景。后面两句都是对闪电和雷鸣所作的描写。有所不同的是,前句只是描写雷电的景象,后句则是雷电发生于事物上的效应。
前面一句具有普遍性,如果没有后面一句,则会流于空泛;后面一句具有特殊性,若没有前一句,则会显得唐突。后句在发展顺序的形式上与前句保持着统一,两句在意义上潜隐着因果关系,它们彼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苏] 高尔基:《阿尔希普爷爷和廖恩卡》
震撼着草原和天空的雷声现在响得这么厉害,而且这么匆忙,好像每一声雷响都要告诉大地一桩对它非常重要的事情;雷声一个一个地互相追逐,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吼叫。给闪电拉破了的天空在打战,草原也在打战。一会儿有一道深蓝色的火光照亮了整个草原,一会儿草原又陷进一种冰冷的、沉重的、浓密的黑暗里去。
柳青:《种谷记》
天空的云彩,还在调兵遣将,似乎总觉得还没有布置妥当。云彩翻滚着,互相汇合着,分散着,又与另一块汇合起来。一切云块的方向都朝着村子北边,电光像有光的带子在山顶上迅速地闪灼,其迅速的程度使人的眼睛来不及看出这带子的形状。山头,村子和树木在闪电中忽而明朗地恍如白昼,忽而又归入无边无际的黑夜中去了。
这两篇在内容上截然不同,但在结构上却极其相似。
第一句总体概括事物的纷忙状态;前篇是雷声,后篇是云彩。第二句给事物增加了行为,继续强化了此种状态。第三句将事物作用于具体的场地,如前面所说的一样,特殊性的出现才使得前面的普遍性描写具有意义。最后一句均是描写闪电在场景中特性的发挥和最终的归宿。
我们可以看到,两篇在第一句中的拟人化描写也许是偶然的巧合,但在相同的结果上却是根深蒂固的必然。这种必然既是自然的规律,也是作家们的共性使然。
[俄] 契诃夫:《草原》
忽然,正好在头顶的上方,发出一声可怕的、震聋耳朵的霹雳,天空砸裂了;他蜷起身子,屏住呼吸,等着碎片落在他的后脑勺和背上。他偶然睁开眼睛,这就看见一道亮得刺眼的光在他的手指上、湿袖子上、从篷布流到羊毛捆以后再淌到地上的细细水流上,照亮了五回。又传来同样猛烈可怕的捶打声。天空现在不是发生隆隆声或者霹雳声了,却发出像干木头爆裂一样的破碎声。
“特拉拉!达!达!达!”雷声清楚地响着,滚过天空,好像跌跌绊绊,摔在前面货车附近或者后面远处什么地方,发出一声恶毒而断续的“特拉拉!”……先前,闪电只不过可怕罢了,可是加上这种雷声,却显得凶恶了。它们那种魔光穿透闭紧的眼皮,弄得人周身发凉。
仅指出现实主义描写的特点和满足事实的细节填充,是不足以给我们更多启示的。文中的客观对应物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呈现,但都没有最后一句更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情。又或说前面所有对雷电感到恐惧的描写,只是为最后的迸发作合理的事实情节安排。我们可以摹写前面的变化过程,而那深刻的体悟需要感受力的成熟和时间的沉淀后才能到达。
——如果闭眼也无法躲避掉的不安,那该用什么方式消解呢?
[法] 莫泊桑:《苡威荻》
夜色到了,天气闷得教人难于呼吸。陡然一下,天空被一条莫测短长的火蛇划破了,这火蛇用一阵使人目眩的惨白的光,照着这四个人已经隐没在黑暗里的脸。随后,一阵远来的响声,一阵隐约微弱像是一辆车子过桥的响声,在大地上经过;末了,天气的温度仿佛增加了,空气陡然更使人气闷了,晚上的沉寂现象更见深邃了。
本段中作者对闪电和雷鸣所作的描写,造成了一种视觉及听觉上的模糊感,其原因是因为沉闷情境的调性需要。
[波] 显克微支:《火与剑》
蓦然,一阵巨响,地为之震,整个太空碧焰万道。难道这是天国之主不欲再见这人间恐怖?夺魂夺魄的这天国之音,难道是为了收敛这人世杀声?屏息这火炮号吼?是的,天国炮队开始了可怕的齐射,那滚滚雷霆,从东到西,响彻四方。天穹、云层,一时爆裂,坍落在兵戎相见的双方头顶。时时,时时,五重之天,无垠大地,化为灼灼蓝火,可雷火一灭,又黑沉沉,什么都见不着,曲折的红闪,跟着再撕裂黑色天幕,于是狂飙骤起,一阵紧一阵,战场满处吹落了制帽,吹折了旗杆,吹破了旌幡。隆隆雷吼,滚滚然,轰轰然,电光闪闪,雷火烨烨,暗夜黝黝,飓风旋卷,混浊一体,天国竟跟人间一样,同时在使劲发狂。
过于追求“雅”的翻译,读起来有种书香飘逸的美感——如果不是矫揉造作的话;形容词和动词的繁复使用而又缺少附着物,会令人有无限的畅想——如果不是空洞无物的话。
可以说本段中充满了英雄气概,也可以说什么都没有。因为我无法冲破个人色彩极为浓厚的翻译,去了解到作者自身的思想。
光韵世界:《雷电》
男孩总想等到一个形状完美的闪电。
傍晚时的天空,眼看被云层填满;天空已不再是那坚实的纯色,而变成了一种稠糊的物景。
他坐在屋檐下,静望着天空,期待着最初的闪烁。
云朵越来越拥挤,由灰白变为灰暗;空间越来越紧绷,天色随之更加暗淡,夜幕降临。
他的思想跟着云一起游移,脑中没有突出的形象,意识在边缘徘徊。
不知过了多久,在偏西边云层的内部出现了一晕难以察觉的光影。
他捕捉到了这个瞬间,于是放下心来——今天是有闪电的。
更多的亮光陆续出现,云已经无力掩盖那些呼之欲出闪耀。
他仍仔细谛视着天空,不放走任何一个缩小瞳孔的时机。
忽然,一个长长的光束划破穹顶,直指远处低矮的房宇。
他观察到这束闪电的上半部分弯曲幅度有些大,脉络过于杂乱,整体看来有种惊惶失措的狼狈。像他多年前走在路上,被身后驶过的自行车撞倒在地的情形。
又一个闪电出现,笔直地从云端冒出,但只显现了一半,还有一半被云后面的什么力量拉了回去。
他看到这束无法窥其全貌的闪电,想到了以往那些针对自己的虽然不是当面却仍能用余光瞥到的隐秘的说长道短,于是感到一股厌恶之情。
久久之后,稍事安歇的天空才漫不经心地送出一个耀眼的闪电,它光芒四射地照亮大地,支脉清晰地印在天上。
但他还是不满意。他感到这个闪电的热情超出了心里的接受范围,他从没拥有过这样激烈的感情,因此无法对它产生惺惺相惜的怜爱。
闪电的频率慢了下来,雨点洒了下来。一支体态端庄又不失妖艳的闪光,瞩目地出现,遗憾的是尖部和根部的光源被薄云吸收掉大部分能量,它略显残缺地挂在空中 。
那闪电就好像他自己的灵魂脱离了身体,与这电闪的精神融合在了一起。然而这也不是他想要的,或者说这是他最为抗拒的。
全世界都因这惊天的霹雳而畏怯,只有他依然守望着无际又无限的夜空,等着符合自己心中那束形状恰好的闪电出现。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大众纸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14643号-14 联系邮箱: 905 14 41 07@qq.com